若要问,补气最基本的方子是什么,莫过于“四君子汤”,本方出自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,是宋政府编成并颁行的中国第一部成药制剂手册,是从当时记载的数万方子中选出了经临床长期观察,行之有效的700余方子,四君子汤是其中的一方: 组成: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炙甘草。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补气四君子 功效:益气补中、健脾养胃。 主治:脾胃气虚。 证见:面色恍白,语音低微,气短乏力,食少便溏,舌淡苔白,脉虚弱。 “君子”古泛指德才兼备之人,本方之所以成为“四君子汤”,《张氏医通》作者张璐认为:“气虚者,补之以甘,参、朮、苓、草,甘温益胃,有健运之功,具冲和之德,故为君子”。 清代名医王晋三在其所著《绛雪园古方选注》中说:“汤以君子名,功专健脾和胃,以受水谷之精气,而输布于四脏,一如君子有成人之德也。” 方中四味药物皆平和之品,不偏不盛,不热不燥,补而不峻,益而无害,以治疗脾胃气虚为主,而脾胃位居中焦,古语有“君子致中和”之说,故名“四君子汤”。
脾胃是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,脾胃虚弱,纳谷与运化无力,如此则气血生化不足,所以会出现面色恍白,语音低微,气短乏力等症。纳谷与运化无力还会导致湿浊内生,出现食欲减少,大便溏泄。舌淡苔白,脉象虚弱均是脾胃气血的征象。正如《医方考》所说:“夫面色恍白,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;言语轻微,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;四肢无力,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;脉来虚弱,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。如是则宜补气。”通过望、闻、问、切确定为气虚后,治疗上就要补益中焦脾胃之气,以恢复脾胃运化和收纳的作用。方中的人参甘温益气、健脾养胃,为君药;白术苦温,健脾燥湿,加强益气,帮助运化,是臣药;茯苓甘淡,健脾渗湿,为佐药;茯苓和白术合用,健脾祛湿的力量更强;炙甘草甘温,益气和中,调和诸药,为使药,君、臣、佐、使四药配伍,共奏益气健脾功效,是补气的基本方。 关于服用方法,原书是这样记载的:“人参(去芦)、甘草(炙)、 茯苓(去皮)、白术各等分。上为细末。每服二钱,水一盏,煎至七分,通口服,不拘时,入盐少许,白汤点亦得。”本方可以“不拘时”服用,即不必拘泥于时间,所以对于现代人来说用此方代茶饮最为方便,推荐人参9g,白术9g,茯苓9g,炙甘草6g,共33g,一分为二,早晚当茶泡饮。 本方加陈皮,则为“异功散”,除了补气健脾,还能行气化滞,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气滞证; 本方加陈皮、半夏,则为“六君子汤”,功兼和胃燥湿,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有痰湿证; 六君子汤再加木香、砂仁,则为“香砂六君子汤”,能益气和胃,行气化痰,适用于脾胃气虚,痰阻气滞证,现代常用的中成药“香砂六君丸”即是此方; 使用本方期间饮食宜清淡,忌酒及辛辣、生冷、油腻食物。 |
评论